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嵇康(225—264或224—263) 三国魏哲学家、文学家。与阮籍、山涛、向秀等作“竹林之游”,世称“竹林七贤”。原姓奚,祖籍会稽(今浙江绍兴),后迁至谯国铚(今安徽濉溪西南),改姓嵇,字叔夜。早孤,有奇才,远迈不群。与曹魏宗室通婚,官至中散大夫,世称嵇中散。学不师受。博览无不该通。长好《老》、《庄》,与阮籍齐名。因刚肠疾恶,不堪流俗,“轻贱唐虞而笑大禹”(《十疑》),“非汤武而薄周孔”(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),不满司马氏集团执政。在太学活动中抨击时政,后遭钟会构陷,以“言论放荡,非毁典谟”的罪名为司马昭所杀。将刑时,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。在自然观上,主张元气自然论,认为“元气陶铄,众生禀焉”(《明胆论》),“浩浩太素,阳曜阴凝,二仪陶化,人伦肇兴”(《太师箴》),认为宇宙间充满了浩浩无边的元气,人和万物都是由天地间阴阳二气的结合和作用而衍生的。在心物关系上,主张“心之与声,明为二物”(《声无哀乐论》),肯定声音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“自然之物”。并认为声音和人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关的,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,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,否认二者之间的任何联系,混淆了作为自然状态的声音和作为意识形态的音乐之间的界限。善辩论,精名理,在名实关系上主张“因事与名,物有所号”(《声无哀乐论》),认为名是事物的标志,同一事物因为地域、风俗殊异而有不同的名号,名称是据事物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。强调“推类辨物,当先求之自然之理”,反对“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为谈证”(《声无哀乐论》)。并反对“以周孔为关键”、“立六经以为准”的思想方法,强调只有摆脱“六经”的束缚,才能认识真实事物。在形神关系问题上,反对形神相离,主张“形恃神以立,神须形以存”,“形神相亲,表里俱济”,认为形神相须才能维持人的生命。在政治伦理思想上,提出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的主张,认为“矜尚不存乎心,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;情不系于所欲,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”(《释私论》)。不满儒家繁琐礼教,以为“六经”束缚人性,“崇简易之教,御无为之治,君静于上,臣顺于下”,认为这样便可“玄化潜通,天人交泰”(《声无哀乐论》),“君臣相忘于上,蒸民家足于下”(《答向子期难养生论》),达到一种无矛盾、无斗争的和谐社会。主张养生,“少私寡欲”,常修养性服食之道,就能祛病延年。反对寿夭命定论,但又相信有长生不死的神仙和住宅有吉凶。其思想新颖,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。其诗长于四言,风格清俊,托喻幽远。精通乐理,善鼓琴,曾作《琴赋》,认为音乐“可以导养神气,宣和情志”(《琴赋》),并以弹《广陵散》而著称于时。有《嵇康集》。后人辑本以鲁迅校《嵇康集》最为详备。
刘颂(?—约301) 魏晋时学者,字子雅,广陵(今江苏扬州)人。魏文帝时,辟为相府掾,入晋,历官中书侍郎、黄门郎、议郎、廷尉、京兆太守、吏部尚书、光禄大夫等。曾作《除淮南相在郡上疏》,主张封建诸侯,认为“善为天下者,任势而不任人。任势者,诸侯是也;任人者,郡县是也。郡县之察,小政理而大势危;诸侯为邦,近多违而远虑固”。针对“自近世以来,法渐多门,令甚不一”的情况,作《上疏言断狱宜守律令》,提出“善用法者,忍违情不厌听之断,轻重虽不允人心,经于凡览,若不可行,法乃得直”。又指出“夫人君所与天下共者,法也。已令四海,不可以不信以为教,方求天下之不慢,不可绳以不信之法”。主张“律法断罪,皆当以法律令正文,若无正文,依附名例断之,其正文名例所不及,皆勿论”,“如律之文,守法之官,唯当奉用律令。至于法律之内,所见不同,乃得为异议也”,“意有不同为驳,唯得论释法律,以正所断,不得援求诸外,论随时之宜,以明法官守局之分”。还作有《上疏请复肉刑》。著作有《刘颂集》。
阮咸 西晋名士,“竹林七贤”之一。字仲容。陈留尉氏(今属河南)人。阮籍之侄。晋武帝时,曾任散骑侍郎,后出补始平太守。崇尚老庄,纵酒放荡,不拘礼法,“虽处世不交人事,惟共亲知弦歌酣宴而已”(《晋书·阮籍传》)。曾与诸阮聚饮,以大盆盛酒,时有群猪来饮,他便与猪共饮。著作仅存《律议》残篇和《拟天问》佚文,载《艺文类聚》中。
刘伶(约221—300) 西晋玄学家,“竹林七贤”之一。字伯伦。沛国(治今安徽濉溪西北)人。曾任魏建威将军。泰始初对策,强调无为而治,被黜免。伶放情肆志,“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”(《晋书·刘伶传》)。有客来访,正值裸袒,伶笑曰:“吾以天地为宅舍,以屋宇为裈衣,诸君自不当入我中,又何恶乎?”(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注引)蔑视礼法,放浪形骸,性尤嗜酒,主张“唯酒是务,焉知其余”(《晋书·刘伶传》)。有《酒德颂》,载《晋书》等书中。
钟会(225—264) 三国魏玄学家。字士季。颍川长社(今河南长葛东)人。历官中书侍郎、黄门侍郎、司隶校尉,进为司徒。综典朝政,为司马昭心腹之任。曾构陷嵇康,遭世所讥。灭蜀后谋叛,为乱兵所杀。会“博学明识”、“精练名理”,对《老》、《易》均有所及。尝论《易》无互体,并注《老子》。提出体用问题,并与王弼相对立。认为有是体,无是用,“'有’'无’相资,俱不可废”;“'体’'用’相借,咸不可无”(《道德真经取善记》引钟会《老子注》)。又撰有才性《四本论》,主“才性合”说,认为“才”与“性”不能分离。主张“圣人”无喜怒哀乐。有《道论》、《老子注》、《周易无互体论》等,均佚。《道藏》中辑有《老子注》部分佚文。明人辑有《钟司徒集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